Header  
image 趣 满 网
友情链接 关于趣满 意见建议
首页
科研网站
新闻资讯
英文网站
购物网站
生活休闲
财经资讯
社群博客
数码科技
好文推荐
您的位置: > 趣满网  >  好文推荐

神舟八号上的微型生态系统(图)

2012年05月08日 12:50      转载请注明来自趣满网

中国科学家正在利用藻类(Algaes)和螺类(Snails),研究如何为宇航员提供长期空间飞行所需氧气和食物。




开发外太空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的领域,而载人航天飞行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顺利返回之后,中国计划到2020年左右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届时,将有宇航员长期在太空值守,进行微重力试验等科学研究。

然而,目前太空中宇航员呼吸的是靠物理化学方法产生的氧气,吃的是储存在飞行器上或者货运飞船运输的食品。但是如果人类要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或者探索火星等其他星球,飞行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就必须通过生物技术提供氧气和食物。

在2011年11月1日发射升空的神舟八号飞船(Shenzhou VIII Spacecraft)上,进行了一项名叫“空间简单封闭系统探索与研究”的实验。这个实验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和德国爱尔兰根大学合作完成。试验的主要内容是将两种藻类和三只水泡螺被放在一个封闭的实验设施里,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它们随着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太空中漫游了17天。科学家希望借此探索封闭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规律,同时研究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设计出高效的藻类反应器,能在太空中为宇航员的长期生存提供氧气和蛋白质。

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种藻类反应器,利用1.5立方米的藻类可以产生供一个70公斤重的人在封闭空间内生存一天的氧气。但是在太空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是否因微重力环境而发生变化依然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空间实验来发现太空微重力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永定说。

实验是在一个充满培养基的不透明容器中进行。这个容器分成两部分,中间由一层特殊的薄膜分隔,但不影响氧气和水在这两部分间的相互渗透。容器的下半部分装的是德国提供的裸藻(Euglena),上半部分是水生所提供的小球藻(Chlorella)和三只水泡螺(Bulinus australianus genus)。这三只水泡螺的重量一共不到0.1克,只有指甲盖的1/3那么大。它们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藻类是生产者,提供氧气和食物(蛋白质),水泡螺是消费者,而水泡螺携带的微生物是分解者。

刘教授说,之所以选择螺类来进行实验,主要是因为螺能更好地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并只占用很小的空间。而他的研究小组选择了水泡螺,是因为水泡螺更耐活。

刘教授指出,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一开始放的藻类的数量以及每种生物搭配的量是否合适。实验结束时,有螺存活,则表明实验目的基本达到。

目前研究人员把实验设施中的藻类分为两组进行研究。研究小组成员王高鸿副研究员介绍说,一组藻类被用来观察其发生光合作用的变化,另一组被用来做地面上的恢复培育,与第一组进行比较。结合记录藻类在太空中生长情况的芯片数据,研究人员有望在太空微重力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方面有进一步的发现。

2011年11月17日晚,在神舟八号返回地球的第一时间,这个生物实验装置从神舟八号中被取出,并运往北京航天城。科学家在实验装置开启后,经过仔细核对,确定全部实验都获得成功,尤其是一只身长7毫米的澳洲水泡螺,在封闭环境中通过严酷的太空环境考验,活着回到地球。

至于从太空中幸存下来的水泡螺,研究小组成员介绍说,这只水泡螺在出舱后就立即被固定液固定住了,这样才能保证它在太空中的状态不会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专业实验人员将在2012年6月左右完成对样本的处理。研究人员将通过该样本,观察其器官组织、细胞微观结构等方面是否在太空中发生变化,这将有助于研究宇航员长期驻留太空可能产生的疾病。



来源:趣满网



网站维护:趣满网团队 |  联系我们:fulloffun@163.com |  版权所有:趣满网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  ICP备案号:蜀ICP备12004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