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image 趣 满 网
友情链接 关于趣满 意见建议
首页
科研网站
新闻资讯
英文网站
购物网站
生活休闲
财经资讯
社群博客
数码科技
好文推荐
您的位置: > 趣满网  >  好文推荐

优秀调查研究报告介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2012年05月19日 12:50      转载请注明来自趣满网

调查研究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的重要文种。

调查研究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优秀调查研究报告的工作思路、研究方法、理论思考、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为此,趣满网参考《中国科协优秀调查研究报告选编》,简要介绍其中各篇优秀调查研究报告的内容。

调查研究报告名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撰写单位:中国科协调宣部、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

调查研究报告简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各国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知识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科技资源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技资源的核心,最具创新性和革命性,也是支撑一国科技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推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一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和结构、流动和分布、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自20世纪中叶起,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科技竞争,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充足的高科技人才,谁就能够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也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2002年,日本政府就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2005年12月发表政策报告《面向创新的日本》;2006年,美国政府又发布了新的国家竞争力计划,依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欧盟也于2006年1月发布名为“建设一个创新型欧洲”的报告。从这些国家的行为不难看出,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行动。科技人力资源作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主体,是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力中的价值为所有研究者所公认。

科技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研究国家、区域或特定团体和组织的科技资源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首先,科技人力资源是可测度的。国际上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具有统一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与结构是一种客观中性的描述,可以确保我们在采集数据时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保证数据系列具有时间可比性。其次,科技人力资源概念具有国际可比性。在与科技人力资源相近的概念中,“科技人才”几乎是我国特有的专用词汇,很难用于国际比较,因为各国的科技人才标准是不同的。美国虽然没有统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但却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科学工程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科学工程领域大学学位获得者(学士、硕士和博士)总量及其就业状况的统计,并且提出了“科技劳动力”的概念来指代我们所说的科技人力资源。欧盟成员国是科技人力资源概念的首创者,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许多研究报告中,他们往往更愿意使用“科技人力资源供给”来指代我们所说的科技人才或者科技工作者。最后,科技人力资源概念有很大的包容性,既可以包含现在已经投入的人力资源,即实际投入科技活动(或从事科技职业)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包含今后可能投入的资源,即有能力或有资格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但现在还没有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人力资源(即这是一种资源概念)。科技人力资源还可以根据学位(或学历)、学科领域和科技活动类型(或科技职业)等再进行细分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有利于正确评价和估计一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有利于把握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世界各国,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在科技人力资源理论方面进行的研究。总体上说,这些研究主要是在科技人力资源的理论层面和国际层面展开的,包括研究制定科技人力资源的规范定义、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等,并对这些规范文件进行相应的修订补充。其中,影响最大、阐述最为全面系统的是OECD和欧盟统计局(Eirostat)在1995年研究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手册》。在这本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统计局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分类标准、相关因素与数据来源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将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分为存量和流量,并提出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的分类指标体系和测度标准规范。二是一些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别规模、结构及其发展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美国、日本、欧盟各成员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远远走在前面,并就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和结构、教育状况、就业状况、流动状况、薪酬水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度分析。就我们所见到的资料来看,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别研究主题是非常集中的,包括在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与结构测度的数据基础上研究相应的战略规划的配置政策;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直接相关的教育、培训政策;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有关的留学、移民政策等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每版都辟有专章对科学家工程师的培养和发展进行专题论述,并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国际比较研究范式。

相比之下,我国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实际使用中与其相关的概念繁芜复杂,比如“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研发人员”“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技人才”等。这些概念在某些角度较客观地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的情况,但不能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全貌,或仅具政策意义,而不具有国际可比性,或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现实状况。真正在严格的学术和政策意义上使用科技人力资源这个概念的著作,是科技部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指标》,即通常所说的“科技黄皮书”。该书中不仅具体阐明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而且辟有专节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此外,尽管有一些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零星研究,但总体看来,既不系统,也不全面,更谈不上深入,而且关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数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其一,明确界定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及其内涵。我们在分析比较科技人力资源与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统计局《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定义,明确将科技人力资源定义为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只是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所有人员,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劳动力,也包含具有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潜能的劳动力。根据我们的定义,一个人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纳入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畴:第一,完成科技领域大专学历教育或大专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劳动者,或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ISCED197)的标准分类是在科技领域完成第五级教育或第五级以上教育的劳动力;第二,虽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的人。同时本报告还对科技活动、科技学科和科技职业的范畴进行了界定。

其二,多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根据我们的研究,本报告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技人力资源形成与演进的历史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1966年,我们在接收旧中国科研机构和研究开发人员的基础上,借鉴苏联教育体系,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培育体系,形成了适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管理与使用制度。第二个时期是1966~1978年,高校计划招生一度中断,科技人力资源培养走进低谷。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至今,在这个时期,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迅速增长,呈现出培育途径及方式多样、结构层次日益优化、国内外流动逐渐顺畅的新格局。

其三,针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特质,构件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人力资源理论分析框架。报告深入分析了科技人力资源的群体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人力资源分析框架。依据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报告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科技人力资源的存量特征,包括规模与结构两个方面。其中,结构研究包括对科技人力资源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民族)和社会经济特征(GDP含量、劳动力市场特征、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的分析。对科技人力资源流量的探讨主要包括外部流量和内部流量的分析,这设计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入与流出,以及内部流动的特点等。整个科技人力资源的存量与流量特征均受到宏观政策与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而科技人力资源的合理规模与配置又是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分析框架不仅涵盖了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清晰地展现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力争从整体上整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准确识别研究中出现的薄弱领域,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四,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测算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规模。多年来,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始终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和测算方法。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历年培养数据和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分别从“资格”和“职业”两个角度出发,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结构进行了测算,深入分析了其年龄、性别、学历、学科、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等情况,用翔实的数据分析,揭示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并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其五,分析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及其流动情况。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流动情况,是影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大问题,对国家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创新能力比较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统计数据,我们在报告中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学历和学科结构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行业结构以及在不同所有制类型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通过深入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结构特征,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构成总体的内在质量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制定适合国情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供必要的实证依据,而且对于从教育角度探讨如何使科技人力资源培养与国家、社会需要相适应,对于从政策层面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效用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六,对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的分布及其流动情况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解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增强国际可比性。本报告详细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也介绍了当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几个发展中国家,即俗称的“金砖国家”(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概况,还对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制定更加有力的科技人才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来源:趣满网



网站维护:趣满网团队 |  联系我们:fulloffun@163.com |  版权所有:趣满网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  ICP备案号:蜀ICP备12004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