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趣满网 > 好文推荐 > 积累与流量,谁是王者?

积累与流量,谁是王者?

作者:明珉     2019年11月26日 21:21      转载请注明来自趣满网


这年头,评论新事物不用点流量的概念,好像有点脱离时代。

只要是讨论“互联网”相关的话题,似乎总要先从流量大小,评论一番。与之相关的各类新词也是层不不穷,譬如流量巨头、流量独角兽、流量经济学、流量红利、垂直细分流量等等。而娱乐领域最近也与“流量”杠上了:流量小生、流量小花、流量担当、流量变现、流量网红……“流量明星+大IP”组合甚至成为影视剧爆款公式。

当流量这个词火了的时候,人们发现它早已不是描述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处横断面液体体积的物理学变量,而成为了衡量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也成为了一种资源。于是,争夺流量入口进入了白热化。

其实,流量的争夺战早在数年前就出现了。

最早的一场应当是浏览器之争(1995~2012年)。

当时,浏览器是互联网的主要流量入口。自1998年网景被收购,微软旗下的IE浏览器稳坐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头把交椅。对当时的人来说,打开浏览器才算是上了网。

之后,各种浏览器竞相问世,开始一点点蚕食IE浏览器的流量份额。到2012年,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完成赶超,结束了IE长达14年对浏览器市场的统治。而在国内市场,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QQ浏览器、遨游浏览器、UC浏览器等等产品也是各显神通,伴随着一代代网民成长。

接下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流量之争围绕应用商店展开(2013~2017年)。海外由苹果旗下的App Store与谷歌旗下的Google Play把控着手机应用市场,国内则是腾讯、小米、华为等推出的应用商店自成一派。

而有些APP在掌握巨大流量的同时,还窥视着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希望能够从功能较为局限的APP蜕变为一个功能丰富、进一步把控流量的平台。于是就有了小程序的故事。

小程序绕过了应用商店,实现轻应用的分发,干起了类似于操作系统的事。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开始被聚合,头部APP们化身一个个流量黑洞,吞并着其他的流量入口。大家开始意识到,百度有流量,腾讯有流量,阿里有流量,头条有流量,抖音有流浪,微博有流量,快手有流量,爱奇艺有流量,Wi-Fi万能钥匙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变现的基础。

于是,流量大户腾讯开始思考:既然人们都在我这里聊天,那为什么不在我这里购物,顺道让我把这部分的钱也挣了?基于这个道理,腾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成为京东的第一大股东,然后用户可以从微信的购物通道直接进入京东。

而阿里巴巴则通过向商家出售流量,来获得收益。当商家支付一定的费用之后,就可以出现在各类推荐更靠前的位置,曝光率更高。通过排行、推荐、分发,就可以对流量进行操作,从而获取利益。当然,各个商户也因为担心平台方掐死自己的流量入口(或限流),而不得不将花钱买流量。

然而,流量毕竟是一个动态指标。

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就会存在峰值和低谷。用户到你这里来,是为了什么?你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用户的留存率有多高?他们会花多少时间在你这里?

只有长期积累的忠实客户,才能带来持续稳定的流量。如果花了巨大成本获得的用户留不住,又如何能够实现流量的持续增长?

于是,有人提出流量-产品-运营的三角形框架。产品是基础,运营是手段,而流量是目标。

当这个三角形均衡发展的时候,就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最终反映为流量的持续增长。毕竟,拥有“流量”一时爽,一直拥有“流量”才能一直爽。

趣满网微信公众号
趣满网微信订阅号
趣满网趣满网官方微博
趣满网官方微博